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研究报告

时间: 2024-11-02 21:54:02 |   作者: 储能电箱下箱体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作为新兴的环保产业,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日益受到关注。动力电池,通常用于驱动电动车辆,如电动汽车、电瓶车和电动滑板车等。这类电池需要具备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功率密度以及良好的循环寿命,以保证在较小的空间和重量下提供更多的能量,并在车辆常规使用的寿命内经受住大量的充电和放电周期。目前,锂离子电池因其出色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循环寿命而成为最常用的动力电池类型。

  然而,动力电池的容量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电量衰减至80%以下时,电池便无法继续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需求,不得不面临淘汰。这些退役的动力电池一定要通过回收处理,进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范畴。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主要目标是从废弃的电动车辆和别的设备中回收和处理用过的动力电池,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和有害材料,如锂、镍、钴、铝等。这些材料可以被重新利用,由此减少对新材料开采的需求,同时降低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以下为该行业的关键要素:

  高效回收技术:高效环保的回收技术是行业发展的基石。目前,常用的回收技术包括湿法冶金、火法冶金和生物冶金等。湿法冶金技术通过化学溶液提取电池中的金属,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和纯度;火法冶金通过高温熔炼回收金属,适用于处理大规模废旧电池;生物冶金利用微生物提取金属,具有环保和低成本的优势。

  政策支持:全球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法规,推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例如,中国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责任,促进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不仅规范了市场行为,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退役电池数量将持续增加,为回收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将达到数百万吨,这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环境保护:动力电池回收不仅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还大大降低了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风险。废旧电池中含有的重金属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对土壤和水源导致非常严重污染。回收行业通过科学的处理技术,确保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和处理。

  尽管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回收体系尚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有待提升。其次,回收技术和工艺亟需进一步突破,以应对不一样的种类电池的回收需求。此外,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千际投行认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未来将继续在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实现快速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回收体系的完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步探索阶段、专项政策出台阶段和试点实施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为行业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主要是通过新能源汽车整体政策中的部分条款来推动。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发布,开始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此时,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支持和市场关注度较低。

  2014年,《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建立健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这一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提供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为后续专项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明确了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进行指导性管理,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进行废旧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同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的行为。

  2017年,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强动力电池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和智能制造、回收利用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这一阶段,政策的出台更加系统和专项,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进入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方案,政策出台的频率明显加快。同年,工信部等七部委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行业相关规范性政策逐步完善。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领域的重点工程和行动,进一步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同年,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的目标。

  在政策的推动下,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不断进步。高效、环保的回收技术,如湿法冶金、火法冶金和生物冶金技术的应用,使得动力电池中的稀有金属和贵金属得以高效回收,减少了对原生资源的依赖。此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预计到2030年,全球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将达到数百万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巨大。

  千际投行认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共同驱动作用。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和动力电池装车量在中国持续快速提升。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同比增长6.0个百分点。此外,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也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及其他电池的合计产量达到778.1GWh,累计同比增长42.5%;累计装车量为387.7GWh,累计同比增长31.6%。这些数据表明,动力电池的生产和装车量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动力电池的寿命通常分为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以循环寿命为标准进行测算。当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就需要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磷酸铁锂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2000-3000次,三元电池的早期循环寿命可达1500-2000次,这意味着早期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大致为5-8年。据此推测,早期装机的动力电池将在2023年至2030年迎来大规模退役。

  随着新能源汽车退役潮的临近,新能源汽车停用量和退役动力电池的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根据CABRCA的数据,2023年全国停用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38.9万辆,同比增长161.2%。其中,非营运载客汽车占54%,租赁载客汽车占16%,公交客运汽车占9%,出租客运汽车占6%,其他专业作业车辆占15%。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停用新能源汽车达87.8万辆,其中非营运载客汽车占40%,租赁载客汽车占23%,公交客运汽车占13%,出租客运汽车占4%,其他专业作业车辆占20%。2023年全国共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6.8万吨,同比增长78.3%。其中,停用新能源汽车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4.5万吨,车辆维修产生退役动力电池2.3万吨。从材料类型来看,磷酸铁锂电池占50.1%,三元电池占46.9%。

  退役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数量预计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根据CABRCA的预测,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20.2GWh,同比增长48.53%;退役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40.29万辆,同比增长46.56%。到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数量将分别达到148.7GWh和298.91万辆,2025年至2030年期间,退役电池和退役新能源汽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分别为37.64%和38.11%。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也在快速增长。三元电池中含有镍、钴、锰等金属元素,再生利用价值较高。根据三元电池正极材料中镍、钴、锰金属的占比不同,三元电池可分为NCM111、NCM523、NCM622、NCM811等型号。三元电池高镍低钴化趋势明显,未来高镍三元电池有望成为行业主流。假设仅考虑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有价金属,根据中银证券的测算,2029年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将突破百亿元,2023年至2030年市场空间年均复合增速近40%。

  千际投行认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将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动力电池退役量的增加,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机遇,并在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体系,涉及多个环节和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分析下图,可以看出动力电池回收的各个阶段及其相关参与者。

  首先,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从电池的设计和制造开始。电池制造商负责电池的设计和生产,这一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起点。电池制造完成后,交由电动汽车制造商进行电池组装,并最终装配到电动汽车中。

  当电动汽车投入市场并使用一定时间后,动力电池的性能会逐渐衰减。根据行业标准,当电池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这些电池将需要从车辆上退役。此时,电动汽车用户将废旧电池交由专业的电池回收服务提供商进行处理。

  电池回收服务提供商是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他们负责回收废旧电池。回收的废旧电池首先需要经过评估,这一步由专业的电池评估机构或企业完成,评估电池的剩余寿命和再利用价值。评估后的电池将根据其状态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评估后仍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电池,将进行再装配。这些电池可以被重新配置用于储能系统、低速电动车或电动自行车中,从而实现电池的二次利用。再装配过程通常由电池服务提供商或专业的再利用企业完成。

  那些无法再装配或二次利用的电池将进入电池拆解回收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专业的电池拆解企业将废旧电池拆解,回收其中的有价值材料,如镍、钴、锰等金属元素。回收的材料可以再次用于电池生产,形成一个闭环的循环经济模式。

  整个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还受到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和监管。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政策,规范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行为,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电池生产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承担主体责任。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企业,推动电池回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从电池的生产、使用到回收、再利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千际投行认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环节的协同运作和不断优化,将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保效益的最大化。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将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回收渠道的差异将直接决定商业模式的优劣。动力电池回收是动力电池再利用的核心环节,回收渠道的稳定性不仅会对电池回收企业的回收成本产生明显影响,还决定了企业后续再利用环节的业务量规模。

  (1)生产者责任制下的回收模式。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池回收方面建立的回收体系有良好的成效,因此基本沿用此前的回收经验,形成了由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承担电池回收主要责任的制度机制。生产者责任制的回收模式将动力电池生产商对于电池的环境责任扩展到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即电池的生产、使用、回收以及报废处置等过程,退役的动力电池沿新品电池的物流路线逆向返回。

  该模式以动力电池企业为主导,卡位回收处理,提高原料的上游议价能力,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成为该类商业模式的源动力。但是该模式逆向物流回收动力电池的路径长,可能由于国别、地域的差异不利于追责,并且由于交转次数和运输次数多,回收成本提高,可能不利于电池回收。

  宁德时代,在2013 年和2015 年分別增持邦普猜环。持有邦普69.02%股权:2019 年又与邦普合资36亿元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扩大上游正极材料布局。邦普储环早于2008 年就提出了“上下游”回收结合的概念,首创中国废旧电池回收体系,目前已在全国设置15回收网点

  比亚迪,是最早与中国铁塔达成梯次利用战略合作的公司之一。上海比亚迪为工信部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第二批白名单(梯次利用)企业。此外,比亚迪与日本商社伊藤忠商事共同探索退役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目前已在全国设立超过40家动力电池回收网点。

  国轩高科:2017 年国轩高科与钴产品生产商兰州金川分别出资5000万元成立了安徽金轩电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有限公司。以及甘肃金轩电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国均为废旧电池的回收、拆解、处理、综合利用等全流程业务。2018 年公司在庐江布局锂电池回收产线亿元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系列项目,项目聚焦锂电池原料、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预计24个月内竣工投产。

  生产者有义务建立电池回收网络,利用旗下4S店等渠道从C端回收退役电池。该模式回收路径更短,有利于保护动力电池技术及设计等商业机密。此外,整车企业可通过动力电池处理单位了解不同类型动力电池报废后处理的难易程度,从而能够在生产设计时将电池回收处理考虑在内。该模式的代表包括北汽鹏龙、奔驰、丰田以及特斯拉等。

  (2)整车企业为回收主体的回收模式。整车企业为主体的回收模式是指因消费者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动力电池先于电动汽车报废时,维修或更换的电池由整车企业承担电池回收责任,整车企业将电池交至动力电池处理单位的回收模式。该模式下,整车企业承担电池回收责任。

  北汽鹏龙,子公司北汽鹏龙新能源成立于 2018 年,是由北汽鹏龙、北汽新能源、北汽福田、格林美、河钢集因、厦门钨业合资成立的大型退役动力电池拆解及梯次利用企业。2020年与易事特集团签署战咯合作协议,打造以智慧能源应用场景的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示范项目

  奔驰:在德国已经建设电池回收工厂,回收率将达96%,预计德国工厂年回收处理能力可达2500吨,可回收包括镍、钴、锂及石墨等材料,经过再循环处理可为梅赛德斯-EQ 系列车型生产超过5万个电池模块。奔驰也计划与中国、美国的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业务。

  丰田:2015 年,丰田启动了动力电池的回收工作。2018 年,日本中部电力公司合作研发全新的大容量蓄电池组系统。该项目初步阶段主要是用于回收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车型上的镍氢电池,并在2030年左右,可回收较多电动车和插电式泥合动力车型上搭载的锂离子电池。2019年,在泰国开设工厂,用于管理在泰国销售的混合动力车载电池。2020年在中国布局电池回收业务。

  特斯拉:2022 年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广州)有限公司发生工商信息变更,经营范国新增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服务等,标志着特斯拉在中国正式部署动力电池回收。2020年9月,特斯拉就在中国推出了电池回收服务,承诺报废的锂离子电池均不做填埋处理,可100%回收利用。

  (3)锂电材料企业回收模式是以锂电材料企业为主导,通过回收废弃电池中锂、钴、镍等关键有价材料资源,形成产业闭环,从而实现降本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的代表企业有邦善、华友钴业以及格林美等。

  华友钴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至回收,拓宽其在钴资源等原材料供应渠道,保障资源维稳及成本掌控。格林美按照“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新能源汽车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开展业务布局。此外,光华科技、赣州豪鹏、中伟股份,赣锋锂业、广东佳纳、金驰能源等也纷纷布局回收业务,具备锂电回收能力。

  (4)采用梯次利用回收模式的企业通常是并非电池以及电池回收业务的第三方企业,其主营业务类型为储能电站、光储系统、通信基站或低速电车等,能与动力电池回收的梯次利用有较好的契合点,因此进行电池回收业务布局。该模式的代表企业为中国铁塔。

  中国铁塔是国有大型通信基础设施服务企业,既是退役电池的消费者,也是退役电池的回收者。其回收模式关键在于与车企、动力电池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回收网络。中国铁塔与一汽、东风、江淮、比亚迪、蔚来等众多新能源车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协议主要服务于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的回收利用。此外,2018 年1月中国铁塔与国轩签订动力电池梯级再生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协力推动梯级动力电池在通讯基站领域的应用。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兴领域,梯次利用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池退役量大、技术资源优势明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动力锂电池的梯次利用一般分为拆解、余能检测、筛选和重组 4 个环节。梯次利用属于轻度报废,电池本身没有报废,可以将退役电池,进行回收、筛选、再利用于其他领域,典型应用是储能领域,如风光储能、削峰填谷、备用电源、家庭电能调节等。进行梯次利用可以缓解回收压力、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经济效益,并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目前汽车上使用最多的动力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材料电池。梯次利用的电池多为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多呈缓慢衰减趋势从汽车上退役下来的磷酸铁锂电池仍有较多循环次数,有较高梯次利用价值。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在3500次以上,部分可达5000次,同时容量随循环次数增加衰减趋势较为缓慢。此外磷酸铁锂电池不含钴、锂、镍等金属,资源化价值较低。因此,磷酸铁锂电池一般继续作为储能电池继续利用,三元电池由于可以提炼出镍、钴、锂等金属,更适合进行资源回收。

  梯级利用是将剩余容量较高、整体满足使用需求的退役动力电池适当修复、统一标准后,投放至低要求的电池领域进行二次使用。一般退役动力电池剩余容量在60%-80%范围内时梯次利用价值较高。当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便不再适用于高需求电池领域,随之转入梯次利用阶段。

  通过筛选拆解、统一标准、重新组合等流程,退役动力电池可以继续充分发挥电池剩余寿命,进一步降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再利用到储能(电网调峰调频、削峰填谷、风光储能、铁塔基站)及低速电动车等领域。

  拆解回收就是将已经报废的动力电池集中回收,通过工艺技术回收电池中的镍、钴、锰、铜、铝、锂等金属,再将这些材料循环利用,制造动力电池包,并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中。当动力容量下降到初始容量的40%以下时,一般选择进入拆解回收阶段。

  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使用年限一般为5年~8年,有效寿命为4年~6年。照此标准计算,2013~2014年我国首批推广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目前已逐步进入退役期。

  对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各个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数量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公司依次为:上汽集团、宁德时代、天奇股份、福龙马、超频三、格林美、博世科、圣阳股份、厦门钨业等。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上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在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方面也将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为了科学应对新能源汽车报废后的动力电池回收处理需求,我国自2012年起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以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的发展。这些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12-2015年,在这一阶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主要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文件中的一部分条款出现。尽管这一时期并未专门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制定专项政策,但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开始进入政策视野。

  第二阶段:2016-2018年,这一时期被称为专题政策阶段。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环保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专门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专项政策。例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试点方案,强调了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的重要性。这一阶段,政策的出台开始更加系统和专项,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

  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进入试点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方案,并且政策出台的频率明显加快。例如,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动力电池回收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电池生产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承担主体责任。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行业相关规范性政策逐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关于电池废物回收和有色金属回收处理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例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和《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

  千际投行认为,未来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在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推动下,实现更加规范和可持续的发展。政策监管的不断强化,不仅有助于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行业规范性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在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本小节将从财务角度对该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为投资者提供深入洞察。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行业的营业收入及其增速。这一指标反映了行业的整体规模和发展速度。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数据,我们可以判断行业是否处于快速增长期。同时,归母净利润及其增速是衡量行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这两个指标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盈利质量。

  毛利率和净利率是评估行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毛利率反映了行业的定价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而净利率则体现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通过横向比较同行业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我们可以识别出行业领先企业和潜在的投资机会。

  ROE(净资产收益率)和ROA(总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ROE反映了股东投入资本的回报水平,而ROA则体现了企业利用所有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这两个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估值水平。

  在分析行业概念表现时,我们通常会将其与沪深300指数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涨跌幅和成交金额,我们可以判断该行业的市场表现是否优于大盘,以及投资者的关注度如何。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行业的投资热度和未来潜力。

  估值分析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主要关注PE-TTM(市盈率,按照滚动12个月计算)和PB-MRQ(市净率,按照最近季度数据计算)这两个指标。通过对比行业内不同公司的PE和PB水平,我们可以判断哪些公司被低估或高估。

  PE/PB Band分析是一种动态估值方法,通过绘制PE-TTM和PB-MRQ的历史区间,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当前估值水平在历史上的位置。这有助于我们判断行业或个股是否处于高估或低估状态。

  估值盈利分析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估值贡献、盈利贡献和对数涨跌幅,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行业或个股的价格变动是由估值驱动还是由盈利驱动。这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可能的价格走势。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企业价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红利折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无杠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净资产价值法、经济增加值折现模型、调整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成本重置法、实物期权、LTV/CAC(客户终身价值/客户获得成本)、P/GMV、P/C(customer)、梅特卡夫估值模型、PEV等。

  千际投行认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其财务分析需要特别关注营收增速和盈利能力的变化。由于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传统估值指标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结合行业政策、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投资洞察。

  截至 2020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接近 5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达到 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3年超过 100万辆。2021年12 月10日,我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再次创造了「历史新高」,产量已达到 3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寿命为5-8年,因此我国自2018-2019年便进入了可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报废期,销量也接近 300万辆。

  退役动力电池初步形成规模,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已超过20万吨,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8万吨。退役动力电池初步规模化为回收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势必产生大量退役动力电池。当动力电池走向衰退时,它的后续处理变得尤为重要。如何促进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打造动力电池循环经济体系、弥补产业短板,已经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迅速增长,动力电池短期产能释放无法匹配需求,动力电池原材料供给出现失衡,锂、镍等重要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行。高昂的原材料价格不断催化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快速发展,即使近期价格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位,促使新能源汽车各环节厂商纷纷下场参与竞争,提前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条。2021年以来,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今年碳酸锂价格一度飙升至51.5万元/吨,一年多的时间涨幅超10倍。原材料涨价,为电池回收行业提供了机会。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支持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应用,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有关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政策已经明确。

  碳中和方向明确,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目标。现阶段电池产业快速增长,早期的电池产品正在逐渐进入准退役阶段,电池回收是实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动力电池主要材料中虽然不含汞、镉、铅等毒害性较大的重金属元素,但在正极、电解液等多种材料中也含有钴、镍、铜、锰、有机碳酸酯等具有一定毒害性的化学物质,部分难降解的有机溶剂及其分解和水解产物会对大气、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并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钴、镍、铜等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富集效应最终会对人类健康带来损害。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高价值金属,如锂、钴、镍等,回收后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促进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任何新兴行业都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本小节将深入分析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

  首先,新能源汽车增速不达预期是一个关键风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直接推动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然而,如果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或不达预期,将会对整个产业链造成显著影响,包括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内的上下游企业都可能面临增长放缓的压力。

  其次,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也是一个潜在风险。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是驱动真实需求增长的核心因素。如果主流车企的电动化进程滞后于预期,或推出的新车型产品力不足,可能会延缓市场需求的爆发,进而影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速度。

  再者,渠道建设及发展不及预期是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风险。渠道建设是锂电回收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如果企业在渠道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或效果不佳,可能难以保证足够的废旧电池来源,从而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时,当前部分类型的渠道(如报废汽车拆解、回收网点等)回收的电池废料相对较少,这些渠道未来的回收量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影响行业的整体回收效率。

  行业竞争加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随着新进入者的大量涌入,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小作坊等非正规回收企业对白名单企业形成冲击,可能扰乱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具备锂电回收资质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强度。这种竞争加剧可能导致行业利润率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最后,原料价格波动风险也值得关注。锂电回收行业的价值量和盈利水平与金属价格高度相关。如果金属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可能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市场供需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价格波动可能更加剧烈,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

  千际投行认为,尽管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面临诸多风险,但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回收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渠道建设,确保稳定的废旧电池来源;同时,还应该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投资者在关注行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风险,做出审慎的投资决策。

  截至2024年7月24日,行业内有68家企业,同比增长3.03%,表明竞争者数量在稳步增加。其中,主板上市公司占64.71%,创业板和科创板企业占比分别为26.47%和7.35%。这种多层次的竞争格局意味着行业内既有规模较大的成熟企业,也有专注于创新的中小企业。

  平均上市时长为13年,最长的企业已上市33年,反映出行业中新老企业并存。这种多元化的竞争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差异化。成熟企业可能依靠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而新兴企业则可能更注重技术创新和灵活性。

  然而,企业总市值同比下降25.78%,表明行业整体面临挑战,可能导致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以维持竞争力。

  尽管行业企业数量增长,但增速相对温和,这可能表明进入壁垒正在形成。潜在的壁垒可能包括技术要求、资金需求、渠道建设等。然而,考虑到行业在A股市场中的占比仅为2.31%,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这可能继续吸引新的进入者。

  政府对行业的支持政策也可能影响潜在进入者。如果政策倾向于鼓励更多参与者进入市场以促进竞争和创新,那么进入壁垒可能相对较低。

  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中,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低。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潜在的替代威胁可能来自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如果出现更环保、更易回收的电池技术,可能会影响现有回收企业的业务模式。

  买方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电池生产企业以及相关原材料加工企业。由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紧密相连,买方的议价能力可能较强。特别是在行业竞争加剧、企业估值下降的背景下,买方可能会要求更优惠的价格或更高质量的服务。

  供应商主要是废旧电池的来源方,包括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回收网点等。根据行业风险分析,当前部分类型的渠道回收的电池废料较少,未来回收量存在不确定性。这可能意味着优质的废旧电池供应渠道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企业可能需要加强渠道建设,确保稳定的废旧电池来源,这也可能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千际投行认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正处于竞争加剧但仍有发展空间的阶段。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较高,是影响行业格局的主要力量。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仍然存在,但进入壁垒正在形成。替代品威胁相对较低,但技术创新可能带来潜在挑战。买方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都相对较强,企业需要在产业链中寻求平衡。

  未来,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渠道建设和商业模式优化来提升竞争力。同时,行业可能会经历整合,形成更加集中和高效的市场结构。政策支持和监管也将在塑造行业竞争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些竞争动态,以制定合适的战略应对市场变化。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7月24日,该行业共有68家上市企业,其中市值排名前五的企业各具特色,在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宁德时代(300750.SZ)作为行业龙头,专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回收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完善的研发体系,技术优势突出。宁德时代不仅在动力电池生产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还积极布局电池回收业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上汽集团(600104.SH)和广汽集团(601238.SH)作为中国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有深厚布局。上汽集团在整车产销规模、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整车出口海外销量方面均排名全国第一。广汽集团则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涵盖研发、整车制造、零部件、商贸服务和金融等多个领域。这两家企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生产者,在推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赣锋锂业(002460.SZ)作为全球锂行业的领军企业,在锂电新材料研发领域处于行业前列。公司不仅生产各种深加工锂产品,还涉足锂电池系列产品的生产。赣锋锂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上游支持。

  北汽蓝谷(600733.SH)专注于纯电动乘用车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生产商之一,北汽蓝谷在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链整合:领先企业往往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布局,如宁德时代同时涉足电池生产和回收,上汽和广汽则从整车制造延伸到新能源领域。

  技术创新驱动:无论是电池生产商还是整车制造商,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这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多元化参与者:行业参与者包括电池生产商、汽车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产业链协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日益密切,如电池生产商与汽车制造商的合作,有助于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千际投行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领先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整合能力,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行业仍面临技术革新、政策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企业创新能力,以把握这一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同时,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回收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全球新能源转型和环保压力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电动汽车普及率的提升以及退役电池数量的增加,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未来几年将迎来显著增长。

  首先,政策驱动是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例如,中国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电池生产商和使用者的责任,促进了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些政策不仅规范了市场行为,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次,技术进步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高效、环保的回收技术不断涌现,降低了回收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例如,湿法冶金、火法冶金和生物冶金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动力电池中的稀有金属和贵金属得以高效回收,减少了对原生资源的依赖。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回收效率,还降低了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此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也是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役电池数量将持续增加,这为回收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预计到2030年,全球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将达到数百万吨,巨大的市场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尽管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回收体系尚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有待提升。其次,回收技术和工艺亟需进一步突破,以应对不同种类电池的回收需求。此外,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要一直提升自身技术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千际投行认为,未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继续在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回收体系的完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