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储能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五年三千亿能源革命是最大驱动力 附完整报告下载
时间: 2024-09-30 09:17:32 | 作者: 新闻中心
【下载】电力能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电力储能应用场景广泛,抽水蓄能步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阶段-英大证券
【文章】锂电储能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五年三千亿,能源革命是最大驱动力 附完整报告下载
【文章】锂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全面梳理 附完整报告下载
【文章】储能行业162页深度研究报告:爆发将至群雄逐鹿 附完整报告下载
【文章】万亿市场开启,储能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碳中和下的新兴赛道 附完整报告下载
【文章】锂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未来5年全球碳酸锂供需情况及价格推演|附完整报告下载
【文章】储能行业深度报告:全球能源革命主线,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资产|附报告下载
罗永浩回应卖燕窝,称管不了交个朋友卖智商税产品;拼多多免除商家偏远地区物流中转费;俄罗斯将立法,设电子商务平台准入门槛丨电商早报
突发,AI马力欧图片遭大规模下架;OpenAI奥特曼:超级AI或在几千天内实现;字节发布豆包视频生成大模型丨AI情报局
AI 编程公司 Magic 融资 3.2 亿美元,Codeium 融资 1.5 亿美元;1X 发布家务机器人 NEO丨AI情报局
美ONE出海第一步剑指东南亚?TK美区电商发展为何没有到达预期?国内SaaS产品出海再便宜都能赚钱?丨鲸犀七日谈
IT业今年已裁员13.7万人,AI人才却不够抢;英特尔回应被高通收购传言;华知大模型 5.0 发布丨AI情报局
前 OpenAI 首席科学家 Ilya 获 10 亿美元融资;曝 OpenAI 将筹数百亿美元打造 AI 基础设施丨AI情报局
李斌:说好一起围攻特斯拉,结果被友商捅了5刀;吉利李书福:有些车企不讲道德;比贾跃亭还会忽悠的车企IPO了丨汽车早报
有奖活动 来 Pl BridgeSwitch 技术中心探秘半桥电机驱动器新技术
Littelfuse 新品赋能电子科技类产品安全可靠并高效, 10+挑战等你探索!
英飞凌发布面向大众市场应用的StrongIRFET™ 2功率MOSFET 30V产品组合
小鹏X9智能座舱显示系统(17.3寸悬浮中控屏+21.4寸高清吸顶屏)丨精电汽车电子确认申报2024金辑奖
融合创新,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供给侧改革 ——2017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第六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大会今日于南京举行
贸泽电子加大Panasonic新品备货力度涉及多种模块、电容器及继电器
Nordic 半导体宣布推出nRF54系列,再次奠定低功耗蓝牙领域的领先地位
常用元件3D封装库:DisplayScreen-optrex_dmc16207_2linex16characterlcd
电储能一般指电能的储存和释放的循环过程,可按照存储原理的不同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类。其中,锂电储能是电化学储能的主要技术路线,具有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综合效率高、成本下降潜力大、建设周期短等特性,装机规模持续提升,未来潜力巨大。
电力系统是储能的最大应用场景。能源结构转型对电网的冲击是发输配电侧储能的底层逻辑,未来 5 年需求约 131GWh,年均复合增速 74%;多因素作用推动用电侧储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未来 5 年需求约 93GWh,年均复合增速 95%。叠加 5G 基站及“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等新场景应用催生的需求增量,未来 5 年储能需求合计超 270GWh,市场空间近 3400 亿元。长久来看,预计 2030 年储能需求超 500GWh,市场空间近 3800 亿元。
由于储能电池一般都会采用容量单位(如 MWh)计量,而其他部件一般都会采用功率单位(如 MW)计量,因此备电时长差异导致统一口径的成本评价较为困难。依照我们的测算,在用电侧,储能度电成本约 0.51 元/kWh,在工商业/大工业场景基本具备套利空间;在输配电侧,储能里程成本约 3.93 元/MW,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具备盈利空间;在发电侧,当前配置储能已具备经济性,项目收益率基本已达 8%的要求。强制性配套政策叠加经济性拐点,新能源侧储能装机将持续高增。
从广义上讲,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将能量转化为在自然条件下较为稳定的存在形态并存储起来,以备在需要时释放的循环过程,一般可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分为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三类。从狭义上讲,一般主要指电储能,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储能方式,可按照存储原理的不同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类。其中,电化学储能是指利用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价,最重要的包含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储能等;机械储能一般都会采用水、空气等作为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储能介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最重要的包含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
抽水蓄能作为机械储能的一种技术类型,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实现了商业化应用,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存储成本最低、常规使用的寿命长、装机顶级规模的储能技术。根据 CNESA,截至 2020 年 9 月,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达 186.1GW,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约 171GW,占比约 91.9%;但受站址资源不足、成本疏导困难和建设周期较长等局限,近几年新增装机较小。与此同时,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作为电化学储能的主要技术路线,具有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综合效率高、成本下降潜力大、建设周期短和适用性广泛等特性,装机规模持续提升。
截至 2020 年 9 月,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 10.90GW,占比约 5.9%;其中锂电储能装机规模 9.81GW,在电化学储能中占比约 90%,是第二大规模的储能技术类型。2020 年前三季度全球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为 2.66GW,同比增长约 167%;其中锂电池储能装机规模约 2.62GW,占比约 98.4%。
储能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电池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结构件等。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制造,对于一个完整的储能系统,一般来说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储能变流器(PCS)四大组成部分。其中,电池组是储能系统的能量核心,负责电能的存储;BMS 是系统的感知核心,主要负责电池监测、评估和保护以及均衡等;EMS 是系统的控制核心,主要负责数据采集、网络监控、能量调度等;PCS 是系统的决策核心,主要负责控制充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产业链下游主要为不同应用场景的运维服务等,如储能可用于电力系统的发电侧、输配电侧、用电侧,实现调峰调频、减少弃光弃风、缓解电网阻塞、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等功能;其他应用场景还包括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的备用电源,以及为机器人系统供电,保障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稳定运行等。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2 月 12 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 203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00GW 以上。欧盟于 2020 年 12 月 11 日通过《2030 年气候目标计划》,计划将 2030 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此前的 40%的提高至 55%,并通过了总额逾 1.8 万亿欧元的复苏计划,其中约 30%经费将用来协助欧洲绿色转型,为 2050 年实现碳中和提供保障。
随着拜登上台推行“绿色新政”,美国即将重返《巴黎协定》,并计划在 2050 年之前达到净零排放,其中电力部门将在 2035 年实现碳中和, 36%电力需求来自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核能。截至目前,全球十大的煤电生产国已有 6 个国家承诺碳中和,分别为中国(2060)、美国(2050)、日本(2050)、韩国(2050)、南非(2050)、德国(2050)。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抵消了人为排放,其中人为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根据国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署(IRENA),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 80%以上,分部门来看,电力(占比 31%)、交通(占比 25%)、工业(占比 21%)为排放量前三的部门。减碳举措一般可分为能源结构转型、模式升级、能效提升、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四大类,其中能源结构转型,即电力部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比重提升, 同时其他部门深度电力化,是减排的关键路径。
按照《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升幅控制在 2℃以内的目标,IRENA 预测到 2050 年,全球能源相关的 CO2 排放量需减少 70%。从能源结构来看,电力将成为主要的能源载体,占终端消费的比例由 20% 增长至近 50%,每年新增 1000TWh 的电力需求,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的比例需大幅度上升至 86%, 对应每年超过 520GW 的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
电能以光速传送,并且不能大规模存储,发、输、配、用瞬时同步完成,整个电力系统时刻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在稳态运行时,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发出的有功功率和负载消耗的有功功率相平衡,系统频率维持额定值。当电源功率大于负荷功率时,系统频率升高;反之系统频率降低。因此电网需通过一次调频、二次调频等手段保证频率在合格范围,否则将对负载或发电设备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频率崩溃,造成大面积停电。
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依赖于自然条件,先天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例如,风力发电是由自然风吹动风机的叶片,带动传动轴转动,把风的动能转化为机械动能再转化为电能,风力间歇性的特点导致风力发电输出的电能也具有间歇性;光伏发电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发电功率受光照强度直接影响,虽然一个地区年均光照强度总体不变,但光照强度一般从早上逐渐增加到中午达到最强,随后逐渐减弱到晚上达到最弱,同时光照强度在一个小时段内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光伏发电输出也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征。
高比例间歇性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后,常规电源不仅要跟随负荷变化,还要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动,增加电网调节难度。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按照电网吸纳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主要是风电、光伏)的比例划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占比低于 3%,电力需求本身的波动超过了间歇性可再生电源供应的波动幅度,因此对于电网的运行基本没影响。
(2)第二阶段: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比在 3%-15%之间,对电网冲击较小,可通过预测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机组发力,以及加强调度的方式平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相对容易。
(3)第三阶段: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比在 15%-25%之间,对电网冲击较大,此时电网灵活性要求大幅度提升,短期内要增加调频电站,中长期需引入需求侧管理与储能技术的应用。
(4)第四阶段: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比在 25%-50%之间,电网稳定性面临挑战,部分时段 100%电力由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提供,所有的电厂都必须配置储能灵活运行,以应对电源端和负荷端的随机变化。
2019 年 8 月 9 日下午 5 点左右,英国发生自 2003 年“伦敦大停电”以来顶级规模、影响人口最多的停电事故,造成包括伦敦、英格兰、威尔士等多个地区地铁停运、机场瘫痪等,甚至部分医院由于备用电源不足没有办法进行医疗服务,总共约有近 100 万家庭和企业受一定的影响。事后事故分析表明,高比例风电并网而系统备用不足是直接原因:由于新能源发电大量替代传统能源发电,导致电力系统抵御功率差额的能力变弱;在电力系统出现接连出现扰动时,系统备用不足未能及时弥补功率缺额导致事故发生;幸好抽蓄机组及时增加出力,阻止事故逐步扩大,可见储能对于稳定电网作用巨大。
在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比例不断的提高的大背景下,配置储能通过对电能的快速存储和释放,不但可以降低弃风弃光率,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平抑新能源波动,跟踪计划出力,并参与系统调峰调频,增强电网的稳定性,有望成为新能源电力消纳的最终解决方案。2.1.3 发电侧与输配电侧储能的本质作用基本相同,未来 5 年需求约 131GWh
对于发电侧和输配电侧储能,从商业模式来看有一些差别,但其本质用途基本上均是削峰填谷、调频调峰以及缓解电网阻塞等,保障电网稳定性。至于具体在发电侧或是输配电侧配置储能,主要涉及的是利益分配问题。
由于发电侧与输配电侧储能的本质用途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在预测市场空间时将发电侧与输配电侧合并计算,同时考虑到发电侧与输配电侧的一些特性需求,预计总市场空间高于我们的预测值。依照我们的测算,预计 2021-2025 年发输配电侧的储能需求约 131GWh,年均复合增速约 74%,其中 2025 年发输配电侧储能需求约 52GWh。我们对储能配置渗透率和容量配置比例做了双因素敏感性分析,在储能配置渗透率 40%-50%,容量配置比例 13%-17%的情形下,2025 年发输配电侧储能需求约 44-62GWh。长久来看,预计 2030 年储能系统需求约 234GWh。
储能在用户侧主要与分布式电源配套,或作为独立储能电站应用,其用途主要为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升供电可靠性等。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用电成本高昂,如居民电价是中国的 2-4 倍,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1997-2019 年美国居民零售平均电价以约 2.20%的复合增速增长。根据 EIA 的预测,2019-2050 年美国名义电价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2.30%,而线 为基准)变动很小。因此,预计欧美主要国家将长期保持高昂的居民用电成本。由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早已实现用电侧平价,分布式光伏系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19 年全球分布式装机约 40GW,占总装机的比重近 35%,为储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
上网补贴(FIT)政策对用户输送给电网的电力给予一定补贴,净计量(NEM)政策使得用户可将光伏系统生成的多余的电力输送回电网。近年来随着光伏逐渐平价,各国的 FIT 和 NEM 正逐步到期或削减,而储能的推广应用能够大大减少行业对 FIT 及 NEM 等政策的依赖,分布式搭配储能自发自用的模式有望得到推广。
2010-2019 年锂电池价格下降 87%,带动系统成本迅速下降,储能经济性逐渐显现。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锂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实现成本迅速下降,根据 BNEF,2010-2019 年期间锂电池组的平均价格的下降幅度达 87%,带动储能系统成本迅速下降。目前储能应用经济性拐点快速临近,有望激发需求迅速增长。
上述多个因素叠加,使得储能在终端价值的价值逐步显现。考虑到在储能用户侧,与分布式电源配套或作为独立储能电站的应用场景和客户群体均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在预测市场空间时忽略了作为独立储能电站的需求,预计总市场空间高于我们的预测值。依照我们的测算,预计 2021-2025 年发用电侧的储能需求约 93GWh,年均复合增速约 95%,其中 2025 年用电侧储能需求约 41GWh。我们对储能配置渗透率和容量配置比例做了双因素敏感性分析,在储能配置渗透率 45%-55%,容量配置比例 13%-17%的情形下,2025 年发输配电侧储能需求约 32-50GWh。长久来看,预计 2030 年储能系统需求约 190GWh。
5G 基站按照功率和覆盖范围的不同, 5G 基站可分为宏基站和小基站组成,其中小基站包括微基站、皮基站、飞基站。由于 5G 的频段相比 4G 更高,基站的覆盖范围缩小,因此一般将 5G 宏基站建设在较为空旷的地区,通过小基站的补充使用提升 5G 基站的覆盖范围。“宏基站+小基站”的组网覆盖模式为 5G 基站的主流部署模式。根据赛迪投资顾问,保守预计小基站数量将是宏基站数量的 2 倍。参考 4G 基站的建设节奏,我们预计在 2019-2028 年 5G 基站建设周期中,宏基站建设数量近 500 万个, 小基站建设数量近 1000 万个,建设节奏上预计 2020-2021 年达到高潮,随后数量慢慢减少。
基站主设备一般由 1 个 BBU(基带处理单元)和 3 个 AAU(有源天线单元)组成。其中,BBU 主要负责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比如 FFT/IFFT、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解码等;AAU 主要由 DAC(数模转换)、 RF(射频单元)、PA(功放)和天线等部分所组成,将基带数字信号转为模拟信号,再调制成高频射频信号,放大至足够功率后由天线G 基站天线里面包含更多的射频模块,基站功耗比 4G 基站高出很多。根据中国铁塔公司公布的数据,5G 基站单系统的典型功耗约为 4G 基站的 2.5-4 倍,带动后备电源扩容需求大幅增加。
通信设备的电源系统对可靠性和稳定能力的要求,因此一般都会采用蓄电池作为后备电源保证连续供电。由于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工温范围大等特点,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成为 4G 基站后备电源的主流技术路线G 基站的功耗大幅度的提高,而现有机房空间和设施很难承载后备电源容量极大的扩容需求。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较高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且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快速充放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减少对市电增容改造的需求,降低建设和经营成本。虽然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仍高于铅酸电池,但在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评价体系下,磷酸铁锂电池与铅酸电池的度电成本已相差无几,且随技术进步磷酸铁锂电池还存在着较大的降本空间,因此磷酸铁锂电池取代铅酸电池成为 5G 时代基站后备电源的主流技术路线 年,中国铁塔已停止采购铅酸电池,采用梯次利用锂电池。2020 年,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与中国铁塔相继发布磷酸铁锂电池集中采购计划,目前已明确采购量约 4 GW。
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 2021-2025 年 5G 基站的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需求近 35GWh,其中 2025 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需求约 4.4GWh。
汽车电动化转型加速,未来 5 年充电设施有望新增约 440 万台。2020 年国内市场政策向好,叠加 Model 3、汉 EV、造车新势力、宏光 Mini EV 等畅销车型频出,优质供给激发终端需求,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高增。据中汽协统计,2020 年 12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24.8 万辆,同比增长 49.5%,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全年累计销量 136.7 万辆,同比增长 10.9%。我们预计明年销量有望达到 200 万辆,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提出的 2025 年电动化目标 25%,预计 2025 年销量超 600 万辆,未来 5 年国内电动车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超 35%。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带动了充电桩的需求持续提升,根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2020 年充电基础设施新增 46.2 万台,同比增加 12.4%,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新增 29.1 万台,同比增长 57.2%;截止 2020 年 12 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 为 168.1 万台,同比增加 37.9%,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累计 80.7 万台,同比增长 56.4%。2020 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 492 万辆,公共充电设施车桩比约为 6:1;假设 2025 年车桩比 约为 4.8:1,则 2021-2025 年我国需新增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383 万台。假设 2030 年车桩比约 为 3.5:1,则 2030 年需新增充电设施约 800 万台。
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模式有望推广,未来 5 年国内储能系统需求约 6.8 GWh。“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是在传统充电站的基础上配置分布式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形成多元互补的微电网系统,缓解充电桩大电流充电时对区域电网的冲击。《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白准确地提出,鼓励“光储充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放电)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目前,浙江、湖北、重庆、陕西等地已成功投运“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未来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模式有望推广。依照我们的测算,预计 2021-2025 年光储充一体化的储能系统需求约 6.8 GWh,其中 2025 年储能系统需求约 3.62GWh;长期看来,预计 2030 年储能系统需求约 44.8GWh。
未来 5 年储能市场空间合计约 3400 亿元,2030 年市场空间近 3800 亿元。依照我们的测算,预计 2021-2025 年全球储能系统需求超 270GWh,其中 2025 年储能系统需求超 100GWh。考虑储能系统平均每年价格下降 8%,未来 5 年储能系统市场空间合计约 3400 亿元,其中 2025 年储能系统市场空间近 1200 亿元。长久来看,预计 2030 年储能系统需求超 500GWh,市场空 间近 3800 亿元。
储能可应用于电力系统发电侧、输配电侧、用电侧全环节。电力系统大体上分为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电侧,储能在三个环节均有应用。在发电侧,储能大多数都用在电力调峰、辅助动态运行、系统调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等;在输配电侧,储能大多数都用在缓解电网阻塞、延缓输配电设备扩容升级等;在用电侧,储能大多数都用在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升供电可靠性等。
容量单位与功率单位的不统一,使得单位成本对备电时长非常敏感,统一口径的成本评价较为困难。在传统发电技术及电气部件中,我们一般采用功率单位(如 MW)来表征系统的大小,但在储能系统中,主要是采用容量单位(如 MWh)来表征系统的大小。这种差异直接引发了储能系统的单位成本对备电时长非常敏感,因为电池一般都会采用容量单位,即单位容量的电池成本不变;而另外的成本采用功率单位,因此储能系统总容量越大,分摊至单位容量的另外的成本就越低。根据美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国家实验室(NREL),同样为 60MW 的储能系统,备电时长 0.5 小时与 4 小时的系统单位成本相差 1.4 倍。因此,由于不同项目的备电时长差异,市场上暂时没有统一口径的成本评价方式。
3.2 用电侧:度电成本约 0.51 元/kWh,工商业/大工业场景具备套利空间
两充两放通常为工商业/大工业套利场景的运行策略,一般配置时长约 3 小时。不一样的地区的峰谷时段差异较大,正常的情况下划分为 5-6 个时段,其中 2 个高峰,2-3 个平段,1 个低谷。高峰一般持续时长约 2-3 小时,2 个高峰间夹杂一个 2-3 小时的平段。综合看来,一般工商业及大工业储能的运行策略为两充两放,其中一充一放在低谷高峰,一充一放在平段高峰;不一样的地区峰谷时段不同,一般考虑配置时长 3 小时。
全国工商业、大工业峰谷价差中位数分别约 0.49、0.54 元/kWh。当前我国用户侧(主要是工商业用户)主要利用储能进行峰谷价差套利和容量费用管理。根据北极星售电网,近期各地陆续明确 2021 年销售电价,截止 2020 年 12 月底已有 26 个地区发布新版销售电价表,其中 15 个地区制定了峰谷分时电价,工商业及其他峰谷价差平均值约 0.51-0.55 元/kWh,中位值约 0.48-0.52 元/kWh,其中北京是峰谷价差最大的地区,达到 0.99-1.00 元/kWh;大工业峰谷价差平均值约 0.55-0.59 元/kWh,中位值约 0.53-0.56 元/kWh,其中上海是峰谷价差最大的地区,夏季达到 0.81-0.83 元/kWh。对比上一轮销售电价,江苏、浙江、安徽峰谷价差拉大约 2 分钱。
储能度电成本(LCOS)约为 0.51 元/kWh,在全国多数发达省份已基本具备套利空间。储能度电成本(LCOS)为国际通用的成本评价指标。基于储能全生命周期建模的储能平准化成本 LCOS(Levelized Cost of Storage)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储能成本评价指标,其算法是对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放电量进行平准化后计算得到的储能成本,即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内放电量现值。依照我们的测算,目前储能度电成本约为 0.51 元/kWh。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发达省份已具备套利空间,目前广东还未发布新版的销售电价表,但参考上轮峰谷电价,也具备套利空间。此外,我们在测算时没考虑部分省份的尖峰价格,同时针对不一样地区的峰谷时段,储能运行策略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实际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省份已具备套利空间。
3.3 输配电侧:里程成本约 3.93 元/MW,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具备盈利空间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提速,19 省将电储能纳入交易体系。随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加,电网的冲击压力慢慢的变大,各省份正在加快构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体系。根据中国储能网报道,目前全国范围内除东北、山西、福建、山东、新疆、宁夏、广东、甘肃等 8 个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改革试点之外,还有河南、安徽、江苏、四川、青海、湖北、湖南、贵州、广西、重庆、蒙西电网、河北南部电网、京津唐电网公布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和交易规则。2020 年以来,全国各省份至少出台 23 份有关政策文件,列举了与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相关条款。截至目前,已有 19 个省份将电储能纳入交易体系,其中参与调峰与调频是储能获取收益的主要来源。
多个省份参与调峰服务已具备盈利空间。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在已发布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规则文件的省份中,约有 13 个省份明确储能可参与调峰。依照我们在前文的测算,配置时长 3h 的储能系统度电成本约 0.51 元/kWh,参考各地区调峰补偿价格,在东北、安徽、山西、江苏、青海等多个地区已具备盈利空间。
储能是一种优质的调频资源,里程成本是评价储能电站参与调频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储能单位功率的调节效率较高,具有快速和精确的响应能力,根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储能对水电机组、燃气机组、燃煤机组的替代效果分别达到 1.67 倍、2.5 倍、25 倍。根据知网文献,里程成本是指在功率型调频储能电站的生命周期内,平均到单位调频里程的电站投资所需成本, 里程成本是评价储能电站参与电网一次调频或二次调频经济性的重要指标。考虑时间价值后,其算法是对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和调频里程进行平准化后计算得到的储能成本,即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内调频里程现值。
储能里程成本约为 3.93 元/MW,多个省份参与调频服务已具备盈利空间。依照我们的测算,目前储能里程成本约为 3.93 元/MW。考虑到储能调频效率、响应调频时间远优于别的类型机组,补偿系数也应高于别的类型机组。在参与调频服务的应用场景中,在保证调频里程的前提下,目前在福建、广东、蒙西、山西、京津唐、山东、甘肃、四川等多个省份已基本具备盈利空间。
2020 年政策密集发布,风光强配储能,一般配置比例 10%-20%,容量时长 2 小时。2019 年 12 月 19 日,华润电力濉溪孙疃风电场 50MW 工程公开对外招标,要求配套建设 1 个及以上的 10MW/10MWh 容量或累计 30MW 及以上容量的电化学储能电站,拉开了风光强配储能的大幕。进入 2020 年以来,各地政府和省网公司纷纷出台有关政策,要求新能源竞价、平价项目配置特殊的比例的储能。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已有 17 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文件,配置比例一般为 10%-20%,容量时长一般为 2 小时。“配置储能优先并网”也由电网企业与新能源开发商私下达成的一种潜规则逐渐变为明规则。
地方性补贴政策陆续落地,后续有望迎来补贴政策窗口期。(1)2021 年 1 月 18 日,青海省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文件明确新能源需配置 10%+2h 储能,并给予 1 毛/kWh 补贴,同时优先保障消纳,保证储能设施利用小时数不低于 540 小时,补贴时限暂定为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2)2020 年 12 月 25 日,西安市工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对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建成运行的光伏储能系统,自项目投运次月起对储能系统按实际充电量给予投资人 1 元/kWh 补贴,同一项目年度补贴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目前个别省份出台的储能补贴方案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后续有望引领全国其他省份效仿出台类似的地方性补贴政策,储能有望迎来补贴政策窗口期。
发电侧配置储能已基本具备经济性,光储电站可实现项目 IRR 8%以上。为了探究配置储能对于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影响,我们假设了三个情景:基准情景设定为一个典型的光伏电站,测算项目 IRR 约为 8.3%;假设情景 1 为在基准情景上配置储能系统,但储能系统仅用作减少弃光率用途,测算项目 IRR 约为 7.3%;假设情景 2 在假设情景 1 的基础上,考虑储能系统同时参与调频服务,测算项目 IRR 约为 8.2%。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典型光储电站,若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将对经济性有较大提升,基本实现项目 IRR 8%以上的收益率要求。
近两年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新增装机年均增速 88%。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CESA)统计, 2020 年国内新增投运的新能源发电侧储能装机约 259MW,占比约 33.0%;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18 年国内新增投运的新能源发电侧储能装机约 73MW,占比约 10.7%,因此 2018-2020 年均复合增速约 88%。根据 CNESA,2020 年 前三季度新能源侧储能累计装机占比约 29%,较 2018 年提升约 11%。
储能作为能量的“搬运工”,其价值等于电力系统平抑波动性的边际成本。储能本身不产生能量,只是能量的“搬运工”,其本质是一种灵活性资源,可通过调峰调频等方式平抑电力系统的功率和频率波动。因此,储能的价值应等于电力系统平抑波动性的边际成本,即当电力系统要平抑的波动性越小时,储能的价值也越低。在新能源发展初期,比如新能源发电占比小于 3%时,电力需求本身的波动超过了新能源发电的波动幅度,此时储能的价值基本接近于 0;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的逐步的提升,对电网的冲击慢慢的变大,储能的价值也将随之提高。
海外电力市场较为成熟,已有很好的盈利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海外发达国家电力市场很成熟,很多市场明确了独立的主体地位,可独立或联合发电机组参与调峰调频、峰谷套利等等多种服务获取收益,如英国部分电站的多重收益甚至有十三四种。此外,海外峰谷价差以及辅助服务价格由市场定价,正常的情况下也高于国内,如英国甚至会出现过 170 元/kWh 的尖峰电价,大大改善储能的盈利状况。
国内现行辅助服务市场补偿机制,还没有充分释放储能的真实价值。目前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是在 2006 年原国家电监会建立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些如竞价等市场化手段确定辅助服务承担主体,其本质还是一种成本加成的补偿机制。具体来讲,一方面,现行辅助服务市场补偿机制采用的是发电机组单边承担辅助服务费用的模式,而最终享用服务的最终用户并不承担费用;另一方面,辅助服务定价不考虑机会成本,只是对机组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近似补偿。因此在现行体制下,储能的价值并没有正真获得充分的释放。
电力市场改革加速,储能的盈利空间将大幅改善。随着我们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加速,完善的电力现货市场有望建立,并在不同时刻形成充分反应市场供需的价格信号,储能作为稀缺的灵活性资源的真实价值有望得以释放。根据能源杂志援引的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BNL)针对美国四个区域电力市场的定量分析,当间歇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容量占比提升至 40%时,现货市场行情报价波动增幅在 2-4 倍之间,储能的盈利空间将大幅改善。
美ONE出海第一步剑指东南亚?TK美区电商发展为何没有到达预期?国内SaaS产品出海再便宜都能赚钱?丨鲸犀七日谈
AI音频公司卷入三只羊录音事件,警方通报;谷歌花27亿美元重新聘用一个前员工;苹果Vision Pro ML负责人曹亮亮跳槽谷歌
传奇瑞要求员工大干100天:扛不住给我死扛;极石汽车车载马桶被吐槽,创始人「卖命」宣传;路特斯全球总部停工荒废丨汽车早报
罚没6894.91万,责令暂停经营,三只羊紧急发声回应;东北雨姐回应:被打假博主索要30万元;快手短视频业务负责人离职丨电商早报
印度三星大规模罢工:要求「职位世袭」、加薪一倍、缩减工时;董明珠:不用格力就是傻瓜;曝瑞幸咖啡月薪3万在香港招聘丨雷峰早报